为落实中共泉州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泉州市关于推进“东方第一大港”系列文化项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施方案》,谨提出以下建议。
泉州城市的特殊美感与吸引力,并不仰赖于名山大川、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历史人物诞生地或历代王朝所在地等“庞然大物”,而在于历经千年悄然传承的点点文化结晶。其奥妙之处在于,历代先民既能以坚韧自信的态度对待来自中原的民族文化,并使之成为城市坚强的文化主体(由晋到唐)。又能在文化主体强健之后,适时地打开心胸,向世界开放(中唐以降)。以真诚、和善、包容的精神欢迎和吸纳各种异族人群与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一元为主,多元融合”的鲜明的城市文化个性。这是历史给予泉州的特殊机遇,也是泉州先民留给后代的智慧遗产。泉州地面上文化景点“小、散、精、广”,虽无艳阳明月当空,却有满天繁星,熠熠生辉,散发迷人的光彩。泉州的历史文化早已深入城市的肌理之中,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细胞。组成了一个有独特样貌的,温润鲜活的生命体。在千城一面的当世,葆有一座如此别样的城市,是泉州之幸,也是福建之幸、中国之幸!
鲤城区乃我市历史文化的富集区和核心区,具有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理应有更大的担当。也应该得到上级政府与本区居民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此,建议如下:
(一)组织由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工作小组,对历史遗迹、古今名人名家遗址、中西古建筑(含古厝民宅、华侨宅楼、公有或集体建筑等)、戏曲文化、民间工艺、中外交流场所、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存留情况进行详细的分类盘查,摸清具体存量,以为决策之依据。
(二)根据“小、散、广、精”之资源特点,可考虑实施“一区百馆”之小型专题博物馆、展览馆脬化与建设计划。努力使之成为集博物展览、技艺演示教学、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可对全国历史名城资源进行活态保存、有效利用的范例。同时避免过度仰赖重大节假日产生集约效应的单一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社会压力超限及“过度开发”等负面影响。
(三)有意识地引导“小型博物馆、展示馆群”向城南片区之刺桐港古渡口群、聚宝街、天后宫一带集中,发挥历史资源存量优势并消解目前存在的“北盛南虚”现象。
(作者系泉州市木偶剧团名誉团长、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