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泉州凭借“刺桐港”的繁荣,成为当时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RCEP协定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泉州与南洋的经贸关系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一、锚定历史根基,解码宋元海洋商贸的当代启示
宋元时期泉州创造的商贸奇迹,其成功密码在于:一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充分发挥对接南洋经贸的区域优势,这是泉州的独特历史文化传统与发展动力。二是泉州开放包容的制度创新,当时泉州设立市舶司,推行“官市”与“私市”并行的灵活机制,允许外商参与市政管理,这种制度弹性为商贸繁荣提供了保障。三是泉州较早实现了产业链与贸易网的深度耦合,泉州依托本地制铁、陶瓷、纺织、造船等产业优势,形成“生产-运输-销售”的完整链条,产品通过商船直达南洋,再换回香料、药材等商品,实现双向流通。四是泉州长久发挥侨商网络的纽带作用,华侨在南洋建立的商业据点,成为泉州商品的海外延伸窗口,形成“本土生产+侨商分销”的协作模式。以上优势归根到底,是泉州通过与国家对外经略南洋战略的双向奔赴,实现千年商贸盛景。
二、立足战略交汇,把握泉州-南洋合作的时代机遇
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新时代泉州经贸仍然必须着眼于世界经贸视野,借力国家对外经贸战略,紧扣经贸合作的主旋律,把握泉州的时代机遇:(一)“一带一路”倡议中,泉州被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先导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生效实施,国家对东南亚的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税减免、原产地规则简化,为泉州轻工产品、机电设备进入南洋市场扫清障碍,泉州市要注意这一战略下的政策叠加机遇。(二)泉州市应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考察时指示精神,继续坚持开放型制度设计和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三)要抓住泉州市与东南亚产业互补机遇。近年来,国际经贸格局之下,南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消费升级急剧上升,转口贸易和贴牌加工地位显著增强,而泉州的纺织服装、建材家居、食品加工等产业在与南洋国家的需求高度匹配的同时,也面临迭代升级压力;泉州要抓住产业互补机遇。(四)泉州要激活侨商网络的当代价值侨力汇聚机遇,泉州与南洋渊源深厚,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先辈就漂洋过海到南洋各地经商贸易,要发挥南洋华侨作为文化使者、商贸合作参与者的桥梁作用。
三、聚焦先行先试,构建泉州-南洋经贸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区
(一)以泉州-南洋经贸合作为支点,创新跨境贸易便利化机制。商同国家海关总署,进行跨境贸易制度创新。一是在泉州综合保税区设立“南洋贸易专区”,推行“一次申报、分步验放”的通关模式,试点RCEP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自助打印”,缩短通关时间。同时,搭建“泉州-南洋跨境贸易数字平台”,整合海关、税务、物流数据,提供从合同签订到外汇结算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二是依托泉州港石井作业区、石湖港区建设,推动与新加坡港、巴生港等南洋枢纽港建立“双港联动”机制,并探索“海外仓+泉州制造”模式,在吉隆坡、马尼拉等城市布局前置仓,缩短交货周期。
(二)构建“泉州-南洋产品互补性生产销售”格局。推动与东南亚的产业链互补合作。一是在纺织服装领域,支持安踏、九牧王等龙头企业在越南、柬埔寨设立生产基地,同时将设计、品牌运营保留在泉州,形成“研发在泉州、加工在南洋、销售通全球”的格局。二是在家居建材领域,组织晋江磁灶、南安水头、仑苍等地建材企业抱团出海,参与当地建设,配套提供从瓷砖到卫浴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三是在泉州设立“东南亚农产品集散中心”,引进橡胶、棕榈油等原材料;开辟“侨乡优选”消费专区,打造泉州榴莲、燕窝等南洋特色产品“进口-加工-销售”产业链。
(三)从营商到争议解决,构建“聚侨促贸”服务机制。一是建议在“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暨泉州市内外贸高质量发展大会基础上,成立“泉州南洋侨商总会”,建构泉州-南洋侨商会员制度,建构侨商回归与泉商出海无缝制度对接机制和贸易争议仲裁机制。二是建议在新加坡、槟城、马六甲、马尼拉等地设立“泉州文化驿站”,通过闽南语戏剧、南音表演等文化交流,为经贸合作营造友好氛围。
(四)创新金融支持,破解跨境合作资金瓶颈。推动泉州银行、泉州农商银行等机构推出“侨商信用贷”,根据侨商的经营年限、社区口碑等非财务数据,制定不同的授信额度。探索“跨境供应链金融”模式,以泉州企业的应收账款、海外仓库存为质押,为其南洋合作伙伴提供融资支持。
四、争取国家的保障措施,为先行先试提供制度支撑
一是建议向国务院争取批准设立泉州-南洋经贸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二是建议向国家争取“泉州南洋经贸合作先行区”政策,在跨境资金流动、人员往来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例如试点“侨商人才签证”,为南洋侨商来泉提供144小时过境免签、工作许可便利化等政策。三是建议争取国家税务总局准许泉州市扩大《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试点商户范围,使南洋侨商来泉普遍享受规定的“即买即退”离境退税优惠政策。四是建立“市领导+部门+侨商代表”的常态化协调机制,每月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合作中的堵点问题。
(作者系泉州市政协常委、华侨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