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第一大港政协说 | 林宏楠:关于深化提振消费行动,打造“世遗泉州时尚之都”的建议
时间:2025-09-08 15:19 浏览量:

泉州自宋元以来就是“东方第一大港”,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如今,泉州再次站在世界舞台中央,致力于打造“世遗泉州时尚之都”。这是泉州鞋服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价值链重塑的迫切需求,也是本土企业跨越发展的共同诉求。就如何深化消费升级,推动泉州成为“中国时尚”对话“全球时尚”主窗口,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产文融合推动消费升级 

(一)构建“市-县-区”一盘棋机制目前,泉州时尚之都品牌打造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举办泉州时尚周、全球供应链大会等系列活动,全网曝光量突破15亿次,不仅拉动线上线下消费超1000万元,更促成数百亿意向签约。在泉州日渐浓厚的时尚氛围烘托下,头部企业加速回归、加快国际布局步伐,海内外机构也纷纷抛来合作橄榄枝。但现有的推进模式仍较为分散。建议建立“市级统筹、县区联动”机制,形成规划共谋、活动共办、资源共聚的协同格局。以晋江 (运动鞋服)、鲤城 (古城与世遗空间)、丰泽 (商贸与新消费)、惠安 (石雕工艺)等为支点,合力打造多点联动的时尚产业核心区,形成“产业+文化+消费”的综合生态圈。

(二)打造“非遗+设计”“世遗+秀场”新场景参考利郎在安平桥的“青年知行”大秀、卡宾在林銮渡的“万物归心”大秀、七匹狼在钟楼的“多彩世遗”大秀等成功案例。建议从七栩礁石酒店、东西塔、工艺美术社、梧林古村落、海交馆、南安石头博物馆、晋江金井塘东等50余个特色地标中遴选出一批时尚秀点,深度融合世遗文化与时尚创意,吸引全球设计师把泉州作为创作灵感源地与秀展举办地,形成文化赋能产业的示范样本。

(三)打通“时尚+文旅”到消费的转化链推动古城、码头、古街等历史文化场景与时尚元素深度融合,把世遗文化、非遗技艺、建筑美学融入消费体验,打破传统的时尚消费边界。建议推进建设中山南路时尚消费街区,引入国际/国潮首店、设计师集合店、非遗体验馆等,叠加 AR导览、沉浸式演艺、夜间市集,形成“白天看世遗、晚上逛时尚”的全天候消费体验,形成从秀展到消费的可转化闭环,提升文旅消费协同效益和全链条市场活力。 

二、以时尚设计扩大全球声量 

(一)引入国际时尚资源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具备独特的国际文化背景和资源优势。建议推动泉州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等时尚机构合作,携手打造国际时尚盛会,搭建泉州与国际设计界的深度对话平台,对接欧洲顶尖设计师资源,引入国际设计师驻地计划、时尚品牌发布平台,吸引国际设计师来泉定期举办走秀与展览,促进本土品牌与国际时尚潮流接轨。

(二)加大本土设计师培育泉州丰富的闽南文化和世遗资源为本土设计师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灵感。建议通过一系列设计培训、创意孵化等方式,激活泉州青年设计师的创新活力,推动其在全球时尚舞台上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原创设计力量和核心竞争力。

(三)鼓励时尚创意跨界合作时尚产业不仅仅局限于鞋服,还涵盖了设计、艺术、数字科技、文化和媒体等多个领域。建议加强时尚与影视、科技、文创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打造多元化的时尚生活体验。例如,可以联合电影行业举办时尚主题电影节、艺术展览等活动,拓宽时尚产业的边界,为消费者创造更加丰富的时尚文化体验。 

三、以资金政策引领时尚发展 

(一)提供专项资金与配套政策建议市县两级配套专项扶持资金、出台针对性政策,重点支持泉州时尚产业生态建设,鼓励产业企业回归与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时尚产业高地。

(二)支持设立时尚产业发展基金 建议政府配套资金,与商会、协会和企业共同设立时尚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本土品牌的建设、国际并购、设计师孵化和青年创业等领域,增强泉州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资本支持与动力。

(三)探索多元化的政府支持模式 建议政府以采购服务、专项奖补等多元方式予以资金支持,参考米兰时装周等国际时装周运作模式,支持泉州时尚产业联盟主导举办泉州时尚周、设计周、优品出海、大秀等系列活动,助力联盟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推动时尚产业的全链条协同发展。 

(作者系泉州市政协常委、福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