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第一大港政协说 | 丁毓玲:关于推动文化景观设计 重塑“东方第一大港”文化地标的建议
时间:2025-09-08 15:16 浏览量:

文化景观是历史的活态记忆,是城市精神的具象表达,更是面向未来的体验入口。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第一大港”,在宋元时期辐辏着丝绸、瓷器与香料,汇聚着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人、传教士和旅行家,成为横跨欧亚文明对话的重要枢纽,为今天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经过申遗和近年来古城更新的不懈努力,泉州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为核心理念,在古城范围内完成29个历史街区综合提升后,启动聚宝街、青龙巷等34条传统街巷活化工程,采用微改造、微修复等“六微六保”模式修复历史肌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随着岁月流逝,刺桐古港的风貌——那些曾支撑“东方第一大港”繁荣的码头、市集与城墙,已然湮没于历史长河。如今,无数游客与海内外学者慕名而来,渴望目睹文献中那座拥有巍峨城墙、繁忙港口的具象化“东方第一大港”。面对物质遗存的消逝,如何将文献记载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景观,整合碎片化的历史痕迹,重构连贯的城市记忆?通过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文化景观设计重塑泉州文化地标,正是打造这座“东方第一大港”超级文化IP的关键路径之一。 

放眼全球,成功的文化景观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厦门环岛路以99尊马拉松跑者群雕,凝固了城市运动的激情;澳门渔人码头融合唐城与欧陆风情,成为文旅地标;巴塞罗那港以兰布拉大道尽头的哥伦布纪念塔为核心,60米高青铜雕像手指海洋,将大航海时代的贸易荣光与当代港口枢纽地位凝铸为跨越时空的地标叙事。而泉州更应立足自身特色,以传统工艺为根基,通过实景复原、艺术雕塑、数字交互等手段,将抽象的历史记载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具象景观,让历史“活”起来,重塑“东方第一大港”的恢宏气象。 

在“尊重历史、整体视野、连续规划”三条原则之上,由市资源规划局牵头,联合文旅、文物、住建、交通等部门,制定泉州古城文化景观设计与微植入技术导则,纳入“东方第一大港”项目方案。在此基础上,可先行塑造城墙与港口风貌。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城墙系统的象征性复原

泉州古代的罗城加拓翼城1926年历史学家张星烺和陈万里来泉州考古时,城垣还只拆了南门至水门这一小部分,旧观尚存。此时城墙高出地面6米,基深约4米,蜿蜒30城上可走马其势雄伟,屹然壮阔至1937年城墙基本拆毁。零星部分,如古城墙东南拐角(津淮街靠近后坂菜市场处)在20世纪70年代的卫星图上还能见到残存的城墙。

针对城墙已大部湮灭的现状,建议采用片段复原+意象提示的策略,避免大规模重建带来的历史失真问题。在考古发掘过的地段津淮街古城墙东南拐角,2024年考古发掘已经揭露长130米左右、宽30米城墙基础,可先启动城墙复原建设。按照考古研究原址进行严格保护。在周边废弃的厂房位置可部分复原城墙段落。复原应依照文件记载和《泉之城》《刺桐双塔》中的宝贵图像资料,采用本地传统的花岗岩与砖,确保与原建筑风貌协调。此外,在关键节点如龙头山、东湖附近等,也可有计划推动建设。复原的城墙段落长度控制在50米100米,高度为原城墙的三分之二,既形成视觉焦点,又明确标示此为展示性复原而非完整重建。

对于无法实体复原的城墙线路,借鉴肃清门广场的设计手法,通过地面铺装(如嵌入铜质城墙轮廓线)、矮墙基标识、灯光投影等方式,在夜间勾勒出古城轮廓。沿城墙原址可间隔设置解说牌与AR触发点,游客扫描即可查看该段城墙的历史影像与功能解说,形成虚实结合的认知体验。 

朝天门、泉山门、临漳门三处城门复建精良,但“孤岛式”存在,建议在“不大拆大建、不破坏古城格局”前提下,采用“地面步行微改造+地下短通道+外围P+R换乘”的微改造、微循环方式,既让游客安全到达城门,又保证交叉口交通连续,使三处城门真正融入市民与游客的日常,成为“可接近、可互动、可停留”的古城活力节点。 

、港口场景的石雕艺术再现 

作为宋元时期世界商品集散地,泉州的港口场景是其文化景观的灵魂所在。建议在晋江沿岸、法石片区,打造一组大型叙事性石雕群,通过传统石雕工艺再现古代港口繁忙景象。雕塑群可包含以下主题场景:“万商云集货殖如山舟楫往来”“市舶司验关。每组雕塑采用本地特产花岗岩,以写实风格结合艺术夸张,突出人物动态与表情细节。这一主题石雕在台商区的海丝公园已有尝试,可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结合伊本白图泰笔下刺桐港最繁华地段“大船百艘、小船无数”的自然环境,其效果将会更好。 

在蟳埔渔村与晋江交汇处,可塑造大型造船群雕,作为古港意象的视觉焦点。雕塑布局应疏密有致,留出游客互动空间,部分雕塑可设计为可触摸、可登船的形式,增强参与感。 

三、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应用 

在强调实景装置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可选择性融入技术手段,提升景观的互动性与信息量。不同于纯虚拟体验,这里的技术应用遵循“隐性嵌入”原则,作为实体景观的补充而非替代。 

在雕塑群关键点位设置智能解说装置,外观设计为宋代灯柱或航标造型,内置感应系统,游客靠近即自动播放该场景的历史背景语音(可选多语言)。在城墙复原段落,可采用“投影镶嵌技术,在墙面特定位置(如城砖接缝处)投影历史人物剪影或商贸场景动画,投影设备隐藏于城墙结构内,保持外观的传统性。 

泉州不缺历史,也不缺技艺,缺的是把历史与技艺转译为当代公共美学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港口、城门、城墙三重地标,既把惠安石雕从工坊请进了城市客厅,又用数字科技把宋元大港从古籍搬到了指尖和眼前。这不仅是为泉州树立一座面向世界的卓越文化地标,更是以“东方第一大港”的开放胸襟与创新精神,再次扬帆起航,驶向未来。 

(作者系泉州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泉州市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