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第一大港政协说 | 许瑞峰:推进泉州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建议
时间:2025-09-08 15:13 浏览量: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海丝文化资源富集、价值独特,“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满三年,我们已从“申遗时代”进入“典范时代”。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世界遗产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重要指示,对标京都、威尼斯、苏州等国际典范城市,就“推进泉州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建议如下: 

首先,我市在世遗保护利用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一)在遗产保护上系统发力。一是完善法规体系。颁布实施《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将22处遗产点纳入法定保护。二是创新活态保护。建成“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德化窑宋元展示馆等,推动建设德化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海丝遗产保护实验室,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微环境监控、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重点遗产点实时体检、动态预警。  

(二)在研究阐释上深耕细作。一是搭建高端平台。成立泉州海丝研究院,设立“海丝文化研究”省级社科重大专项,研究出版《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德化陶瓷史》等。二是活化典籍文献。整理出版《泉州府志(海丝卷)》等珍稀文献,建设“海丝数字文献馆”,实现馆藏古籍、侨批、外销瓷档案数字化。三是加强国际对话。举办各类“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德化连续举办四届“中国白”国家陶瓷艺术大奖赛,拟出版中英文《德化传统手工瓷塑技艺》。  

(三)在产业融合上创新突破。一是“文化+制造依托德化陶瓷、安溪茶叶等产业集群,开发“国潮泉州”系列产品, “刺桐花开”陶瓷茶具、陶瓷挂盘,簪花仕女陶瓷等成为畅销的文创产品。二是文化+旅游推出海丝文化节、海丝国际音乐节、海丝美食嘉年华等品牌活动,推出大型情景文艺演出《宋元海丝》“一台戏”,打造“海丝史迹研学游”精品“一条线”。  

(四)在对外交流上先行示范。一是友城互通。与伦敦、巴黎、纽约、米兰等构建紧密联动机制,在城市建设、人才交流、品牌合作、跨界融合等方面深入互动。二是侨力联动。依托泉籍华侨华人,每年评选一批“海丝文化推荐官”,促进“世遗泉州 时尚之都”文化共鸣和情感认同。三是优品出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举办泉州世遗时尚文化周;德化积极开展“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墨西哥等地建设7个推广展示中心+海外仓。  

第二,对标国际典范城市,我市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整体保护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世界遗产点产权多元、管理多头,活化利用受限于产权、消防、交通等瓶颈。二是研究阐释深度仍有不足。对泉州在宋元时期世界海洋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功能、制度创新、文化交融等重大问题研究还不够系统。三是展示传播能级有待提升。现有展陈手段以静态、单向为主,沉浸式、交互式、国际化传播产品供给不足。四是产业融合层次不高。海丝文化IP与制造业、旅游业、数字经济的融合尚处初级阶段,缺乏现象级、旗舰级项目。五是复合型人才缺乏。兼具文化遗产、国际传播、数字技术、市场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  

第三,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意见建议  

(一)健全“泉州典范”法规制度体系,实施遗产保护提升工程。制定《泉州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吸收《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经验,实行“负面清单+正面清单”双轨管理,把22处遗产点、缓冲区、景观视廊、关联区一并纳入法定图则,实现刚性管控。建立“泉州世界遗产基金”,采取“财政+国企+社会捐赠+碳汇交易”多元筹资,用于日常维护、监测预警、学术研究及社区反哺。  

(二)创新“见人见物见生活”遗产阐释体系,实施文旅融合工程。打造“宋元泉州”沉浸式城市客厅,建设集AR导览、数字沙盘、非遗演艺、免税购物于一体的国际访客中心;加快建设德化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一城瓷器百馆游”主题线路形成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场景。  

(三)培育“宋元文化百千万”传承人体系,实施世遗人才强基工程。实施“世遗进校园”计划,开设遗产主题课程,培养小小讲解员、宋元文化传习人,把遗产价值转化为青少年精神底色。实施“青年使者”计划,每年选派青年艺术家、学者、创业者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地交流、创作、路演。设立“海丝英才”专项,面向全球引进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文创、国际传播领军人才。  

(四)推动“遗产+”产业融合体系,实施世遗数字文创新兴工程。继续实施“优品出海”计划,支持德化陶瓷大力拓展海内外市场空间,通过举行国际巡展、国际陶瓷文化周、国际陶瓷博览会、“国潮泉州·茶瓷香伴”安溪永春德化产业融合发展大会等活动,加强产业协同,争取市场份额。依托德化窑遗址和“中国白”文化IP,推动德化瓷烧制技艺品牌化,开发数字藏品。支持德化围绕“陶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深耕品牌市场,引导广大外贸企业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卖模式、卖文化转变,以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新经济推动内外贸高质量发展。  

总之,世界遗产不仅属于泉州,更属于全人类;不仅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和海内外乡亲的共同努力下,泉州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的世界级文化名片。  

(作者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