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第一大港政协说 | 杨旭东:重构海洋文明叙事 激活千年海丝基因
时间:2025-09-02 15:47 浏览量:

今日,当世人论及“全球海洋文明”,西方叙事惯常从威尼斯、里斯本起锚,仿佛人类航海史诗是欧洲人的专属篇章。然而,若将时光倒流七百年,重返中国东南海岸的刺桐港——泉州,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幅恢弘的历史图景:宋元时期的泉州,不仅万国商船云集,全球巨量白银在此流转,更孕育着足以颠覆“欧洲中心论”的文明密码。

一、破除“欧洲中心论”迷思

西方主流史观常将人类进步描绘为一条单向度的链条:从“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直至工业革命。此论调暗藏三大致命缺陷:

(一)地理傲慢  

西方将“大航海”美化为“欧洲发现世界”,却刻意忽略另一个关键史实:公元1498年,当达伽马抵达印度时,他的阿拉伯向导伊本·马吉德使用的航海导航技术,融合了从泉州传入的星象定位法与航标系统(如六胜塔导航体系),这套技术已在亚非海域应用两百年。

(二)制度原创性神话

欧洲中心论宣称“现代商业制度源于地中海”,但14世纪泉州市舶司制度涵盖关税征收(抽解)、政府采购(博买)、船舶监管(公凭),其系统性早于威尼斯海关制度一个世纪以上。

再如, 泉州海商契约采用“船货合股、风险共担”机制,如南宋《三山志》记载“货主分七,船主分三”的分红模式,比欧洲《奥列隆法典》更早实践商业风险分摊原则。

(三)文明滤镜

西方常将“宗教宽容”、“契约精神”标榜为启蒙运动特产。而泉州考古成果证实了另一番历史图景: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现藏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与府文庙(儒家)、清净寺(伊斯兰教)同城共存,阿拉伯文墓碑与道教符文共刻一石。多元共生是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港口城市的生存基石。

二、泉州:被低估的海洋文明巅峰

(一)贸易网络:前现代全球化的中枢  

数据震撼: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市舶司年税收达百万缗(min),约占南宋财政年收入的2-3%,商船通航60余国。对比同时期热那亚年贸易额仅约为泉州三分之一。   

供应链首创革命:德化窑通过“订单制”生产伊斯兰风格军持(净瓶),菲律宾沉船出土的10万件明代瓷器,底部竟刻有墨西哥商号标记——证明跨太平洋定制化生产链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两个世纪已然成型。

(二)法律创新:海洋商法的东方源流

契约实践:泉州后渚港沉船出土的南宋海商合约显示,“船主占三股、货主占七股”的股份制,比荷兰东印度公司股份制早约400年。  

纠纷解决:《诸蕃志》记载蕃客争讼由“都蕃长”依《唐律疏议》与《古兰经》混合裁决——这种跨文明跨文化的司法实践至今仍对国际商法破解难题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三)技术流动:改写世界进程的东方密码  

航海革命:泉州宋代海船采用十二帆菱形风帆,可逆风航行,这项技术经阿拉伯人传入地中海,直接催生欧洲卡拉维尔帆船诞生。  

金融基因:随商船输出的不仅有瓷器,更有铜钱、白银和纸钞信用体系,波斯史料记载泉州商人用铜钱及白银进行跨国结算,伊利汗国参考中国的“交子”设计并发行了纸币“钞”,同样也受中国金融体系启发。

三、泉州的启示 重塑全球史观

(一)海洋是现代化的引擎——低成本海运(仅为陆运1/50)催生了跨文明交换,宋元时期从泉州传入的占城稻养活了半个中国,中国铁器改造和提高了东南亚农耕水平;  

(二)文明无单一中心——泉州、马六甲、亚历山大港共同编织了前现代全球网络,妈祖信仰随商船传遍南洋、琉球,形成了和基督教同期传播的跨海跨文化的信仰网络,因此,任何历史发展“单极中心论”都是对历史的歪曲;  

(三)人类发展进步道路千万条——闽商“以海为田”的开拓伦理、市舶司“放权增利”的治理智慧,证明共生型现代化早已根植于中国传统。泉州模式雄辩地宣告:现代化绝非等同于西化!

泉州作为宋元“东方第一大港”,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贸易规模,更在于开创了非西方主导的多文明协同的海洋治理范式。当西方困于“修昔底德陷阱”叙事时,泉州提供另一种文明逻辑:这里没有无敌舰队,却有季风鼓荡的万国帆影;没有宗教裁判所,却有众神比邻共存的刺桐城。

今日,我们亟需激活泉州“东方第一大港”的文化IP,并以此为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对全球海洋文明的卓越贡献,从而构建中国视角的世界史观。制度是文明的结晶,泉州成就了一个世界瞩目的商贸中心,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样板,也铸就了中国海洋文明的独特内核。

因此,我们建议:

(一)聚焦国际叙事传播:将泉州定位为“海洋文明的东方原典”与“多极世界的活态证据”,塑造其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遗产。具体举措:如联合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发布《从市舶司到WTO:千年关税演进》白皮书;又比如,在国际平台举办“宋元海商法:东方的海洋治理智慧”全球巡展。

(二)推动跨国城市联盟:争取国家与联合国支持,发起成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联盟”,常态化开展学术研讨、经贸产业展博会、文化体育交流,深化文明互鉴与经济交融。

(三)拥抱数字技术赋能:对泉州22处“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进行高精度扫描与场景复原。在未来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辟沉浸式数字展区,并基于此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让辉煌历史走进大众生活,扩大全球影响力。

(作者系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广播电视台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