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作为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万泉籍侨胞的祖籍地,以及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拥有“世遗之城”的独特文化标识和“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的产业根基。纺织鞋服产业年产值超7000亿元,运动鞋产量占全球20%。然而,侨资台资企业在高端设计、品牌运营等环节占比不足15%,新生代侨青返乡创业规模有限,政策协同与国际传播存在短板。为此,建议将发挥侨台资源纳入我市“十五五”规划核心战略,打造“海丝时尚枢纽”,推动泉州从“制造基地”向“设计策源地”“品牌输出地”转型,力争到2030年实现时尚产业产值破万亿。
一、构建“侨台+产业”赋能机制,打造全球时尚资源枢纽
一是打造海丝时尚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海外侨校设立时尚设计联合实验室,聚焦22处世遗点和南音、提线木偶等非遗元素转化,举办“侨台设计师大赛”,建立“侨台时尚产业智库”,为企业提供流行趋势分析、市场战略咨询。二是搭建侨台资本对接平台。设立“海丝时尚产业基金”,引导侨商、台资私募投资时尚企业。开发“侨台通”线上融资平台,提供专属融资产品,解决中小时尚企业融资难题。三是打造“侨台时尚产业园区”。吸引侨资、台资时尚企业入驻,利用侨胞在海外积累的行业资源,引入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品牌孵化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等功能区,完善产业链配套,打造集设计、生产、销售、展示为一体的时尚产业生态。
二、实施新生代侨青引才计划,培育时尚产业生力军
一是建立泉州新生代侨胞及台青时尚人才数据库。设立“泉州时尚人才服务中心”,制定相应的配套人才政策并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设立“侨台青年时尚创业基金”。为返乡创业侨台青年提供低息贷款及导师帮扶,设立“侨台青年时尚创客空间”,提供免租场地等支持。三是打造“海丝时尚研学营”常态化交流平台。组织参与非遗工坊、企业实践活动,培育时尚产业后备军。四是实施“归巢计划”。对返乡任职的侨台设计师给予政策优惠,建立“侨台青年时尚联盟”,推动人才与本地企业深度绑定。
三、健全政策协同机制,优化侨台资本营商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集成与宣传。明确产业升级、创新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补贴与优惠,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补贴参加国际时装周展位费。二是设立绿色通道与快速维权。探索设立“侨台资本投资时尚产业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跨境资金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辟专属通道。三是设立“世遗IP转化专项基金”。鼓励开发与侨台文化、世遗文化有关的时尚文创产品,对成功应用泉州非遗元素的企业给予奖励。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侨台资时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适当提高。
四、构建国际传播矩阵,提升“世遗泉州”全球影响力
一是持续打造“泉州时尚周”品牌。每年举办时尚周活动,邀请侨台明星设计师、国际超模参与,设置多元板块并全球直播,推出“海丝时尚大奖”。联合海外华文媒体开设“世遗时尚专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传播体系。二是组建侨(台)胞海外时尚推广大使团队。选聘具备一定影响力、掌握一定流量资源的侨胞、台胞作为推广大使,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时尚之都的讯息,建立积分奖励机制。三是开发多语种“世遗泉州时尚地图”数字平台。整合时尚产业资源,制作多语种交互式数字地图,嵌入AR技术展示世遗元素应用,推动“打卡世遗”与“消费时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