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市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建议

  • 发表日期:2017-06-28 13:28
  • 字体大小:

关于完善我市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建议

九三学社泉州市委会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国省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也是泉州培育新增长极的重点工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改革发展培育小城市的指导意见》(泉政办〔2016〕71号)提出将安海镇、水头镇、湖头镇、马甲镇、前黄镇、永宁镇、蓬壶镇、三班镇等22个镇列为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安海镇、金井镇、水头镇、湖头镇、龙门镇培育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型小城市,镇域内常住人口在建成区集聚率达60%以上;将其余17个小城镇建设成为集聚水平高、服务功能全、体制机制活、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保障一体、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区域性中心。虽然,我市小城镇具备较强的产业依托、发达的交通体系、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对规模的人口聚集,以及较高的政府管理水平。但是,还需要在吸引资本和人才、新业态植入、绿色生态保护、发展配套产业、创新品牌市场、产城融合共建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一、发展现状
    产业特色鲜明,产镇融合、因地制宜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特点。特色小镇均以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为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休闲旅游、生态宜居、工贸、水暖厨卫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产业支撑。晋江金井镇打造休闲活力港湾,滨海宜居新城;南安水头镇以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商贸集聚发展为依托,集石材总部经济、区域综合服务和生态宜居为一体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安溪龙门镇打造成为一座闽南旅游宜居公园城市;晋江磁灶镇打造成为现代工贸生态新市镇;晋江东石镇打造成为宜商宜居滨海新城,体育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南安仑苍镇中国水暖橱卫第一镇;南安罗东镇生态宜居城镇;惠安崇武镇对台经贸旅游中心城镇;惠安黄塘镇宜居宜商宜业新兴城市;洛江马甲镇生态旅游度假城镇;泉港涂岭镇以生态宜居为定位,以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支撑,全力打造集商住娱乐、观光休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泉港西部生态宜居综合体;石狮永宁镇重点发展商贸、休闲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安溪湖头镇创业生态温馨之城;永春蓬壶镇低碳生态休闲名镇、宜业宜居宜游新城;德化三班镇打造工业重镇,绿色瓷乡。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特色小镇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困难,具体表现为:
    1配套不优,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特色小镇一般都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小镇环境不美,镇区规划建设滞后,街道狭窄,建筑杂乱,绿化稀少。环境卫生治理、车辆乱停乱摆等问题较为突出,道路硬化、供电通讯、排水管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表1重点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资料来源:泉州市统计年鉴(2016)2要素紧缺,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建设资金不足,土地要素制约紧,制约新镇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专业性、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与管理。另外,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偏弱,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与弱化了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精尖技术的吸引力、凝聚力。
    表2重点建设小城镇镇区规划面积及建成区面积
    3对原村民的带动能力弱,甚至出现“技能”掉队。特色小城镇的项目往往聚焦于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引入和驱动,但是这从最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商贸流通产业向新业态的跃升,并不足以带动原村(居)民就业层次、收入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相反,部分传统产业从业者可能面临“技能”掉队的困境。
    表3重点建设小城镇城市化水平及各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资料来源:泉州市统计年鉴(2016)
    三、发展建议
    1打造众创空间,吸引资本和人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众创空间有着吸引资本和人才的优势。产城融合将产生资源和政策扶持的叠加优势。众创空间的发展,受到资本的青睐,万众创新的发展模式,能为年轻的创业人才和小城镇的建设带来大量资本。
    2新业态植入,共享发展成果。从合适的尺度统筹中心镇区和镇域在产业门类、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以社区营造等模式更好地保障原村(居)民在小城镇建设中共同规划、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等各项权利,实现“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3处理好经济规模扩张和绿色生态保护的关系。人、物、信息、资金流的集聚是小城镇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此产生的经济活动和规模扩张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基础设施承载力超载的风险。因此,在追求品质化、精品化的同时,要戒除盲目“高大上”的攀比和高碳高生态足迹的享乐型服务模式。应当十分注重在绿色化发展前提下进行产业谋划,在低碳生态原则下提升宜居水平,并可探索采用大数据支撑的生态资产评估审计、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新型政策工具组合,削减建设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
    4发展配套产业,提高综合发展能力。在小城镇区域范围内,一、二、三产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要结合各自条件和发展阶段,进一步挖掘产业内涵和潜力,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特别是要立足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促进产业功能拓展,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三次产业综合发展能力。
    5突出特色优势,创新品牌市场。建设特色小镇,主要体现是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发展特色产业,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千篇一律,要加强创新和品牌建设。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发展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用特色品牌占领市场。如体育小镇活化“体育+旅游”产品,打造辐射海西经济区的户外休闲运动品牌,大力开展户外活动,将体育产业、文化、旅游三原色有机结合,发展成为具有滨海特色体育小城镇。
    6产城融合共建,保护传统风貌。通过秉承“产城融合、三生融合、人文融合”的理念,在导入产业和新就业人口的同时,还充分尊重了原有传统文化并想方设法留住原住民,确保传统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实现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的有机统一。
    小城镇风貌的营造要适应不同人群的审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小城镇风貌特色的营造要适应不同人群的审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要提炼、延续地域文化精华,在满足本地人文风情的同时,逐渐形成吸引远方客人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乡村地区形成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文化、跨地域先进文化元素进行多元化创新发展,以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要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在风貌特色营造上取得新进展,既要通过“众创众规”等新型规划设计组织模式凝聚更多业界和公众的创作智慧,又需要以工匠精神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一体。